梦到钱包丢了“红萝卜,蜜蜜甜,看到看到要过年。”没有高清电视、没有璀璨霓虹、也没有大型烟火,老成都春节怎么过?近日,成都市档案馆在微博“蓉城档案”上公布了一批与春节民俗有关的民国老档案,演春晚、看川剧、偷青、挂春联、耍狮灯……也相当热闹。
1月19日,成都市档案馆公布了两份民国“春晚”节目单:一份是1945年的“四川省会三十四届春节同乐会游艺”节目单,另一份是1939年的“成都市文化团体元宵联欢会”节目单。从传统的川剧、扬琴到“洋气”的歌伴舞、诗朗诵,虽然规模不如今天大,但仍然丰富多彩。
1945年“四川省会三十四届春节同乐会游艺”节目单罗列了戏曲、扬琴、等11个节目,其中,传统戏曲占到8个,除京剧《群英会》、评剧《狄仁杰》外,其余6个都是川剧。有川剧名角儿天籁表演的《放奎》,李德才的四川扬琴,曹炳昆的,曹宝义和戴质斋的双簧等节目。
这些节目短则半小时,长则两小时,从午后2时一直演到晚上9时,整整持续7个小时。成都市档案馆调研员姬勇解释说,演出时间这么长,是因为局在春节期间必须有人值班,大家只能轮流到剧院观看。
相比之下,成都市文化团体的元宵晚会就要“洋气”得多。在节目单上,除了民间杂耍《闹花灯》,其余16个节目都是歌舞和诗朗诵。既有《尖尖山》、《掀起你的盖来》等传统民歌,也有歌剧《Tosca》选段、电影插曲《春到》、歌伴舞《新年大合唱》等“时髦”节目。
在成都,自清末以来还流行一种名为“偷青”的年俗:如果哪个小伙子喜欢上邻家姑娘,就在正月十五晚上悄悄到姑娘家的菜地里偷摘几把青菜。姑娘发现自家青菜被人偷摘,便知道有小伙子喜欢上自己。
小伙子把“偷”到的菜交给母亲并告知是从谁家偷的,如果母亲满意这个“未来儿媳妇”,就会用这些青菜煮一碗阳春面让儿子吃下,以求儿子好运长青。年后,男方父母便会托媒人上姑娘家提亲。
另外一种说法是,“偷青”有“送子”之意。“青”与“新”谐音,寓意生机旺盛,市民在大年三十和正月十五夜里去地里偷摘小菜,送给尚未生子的家庭,意为“送上新生命”。
然而,这一新春祈福民俗在民国时期竟被“滥军”利用,结伙农家的收成。有鉴于此,只好颁布,春节期间不准偷菜。
档案上的春联共分为7部分,分别是、军界、军校、学校、妇女团体、居家(指寻常百姓家)和节约储蓄。“那时候,拟定春联,只是提倡大家,不是强制。”姬勇说。“为官勤劳以身作则,谦和诚挚推己及人”“有办法有决心埋头苦读,不不夸大笃志力行”“节则有余储乃无竭,既以兴国复可裕民”……记者发现,这些春联的内容大都与节约、廉洁、勤政和励志有关。
姬勇解释说,这是因为当时正值抗战,成都作为大后方,肩负着物资保障的重任,国难当前,即使贴春联也要号召大家廉洁节约。
正月十五元宵节,也是春节的重头戏,除了现在仍然流行的看花灯、吃汤圆、猜灯谜,老成都还喜欢耍狮子、舞龙灯。
每到正月十五,老成都的街边就会有耍狮子的人沿街边走边舞。有时在宽敞的院坝里,人们还会用3到9张方桌垒成高台,最顶上的一张方桌倒过来桌腿朝天,舞狮的人就在表演上高桌、登高台。最精彩的,要数狮子爬上最高处,在桌腿上来回跳跃,一跃取下高处彩球的瞬间。
耍龙灯就是舞龙,在此起彼伏的锣鼓声中,长龙忽高忽低,来回游弋。而在正月十五晚上,还要“烧龙”。舞龙队敲锣打鼓地舞动长龙,人们用长竿挂上鞭炮点燃,伸向舞动的龙灯,龙身就在四射的火花和弥漫的硝烟中来回翻腾。
不过,根据成都市档案馆公布的档案资料,1939年,成都市曾经颁布,严禁在春节期间耍狮子舞龙灯。“主要是为了防止交通拥堵和火灾发生。”姬勇解释说。 □本报记者 程文雯
网友评论 ()条 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