办婚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,尤其是在这个份子钱备受争议的下。你想邀请的人,怕对方不乐意;你不想邀请的人,怕对方有想法。一个看似简单的邀请名单,得无数次筛选徘徊。个中滋味,只有经历过的人才知道。虽然并不看好这种份子钱你来我往的风气,却不得不。希望有一天,能再回到最淳朴的时候。
80年代初,社会经济复苏、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,开始意识到婚宴的重要性。普通人家办婚宴,主要是请“宴席帮”,也就是那种专门给人办红白喜事的团队,包括厨师、打杂的,办席的时候给你提供一条龙服务。哪怕是在城市,也是就近找院坝小巷,请来“宴席帮”支起锅、灶,摆好桌子,热闹地办一场露天席。
随着大量新食材和新事物的流入,宴席上菜品的名字也一个比一个新鲜,一个比一个上档次。“比方说,用普通的火腿香菇玉兰片做成的一道菜,就可以叫‘麒麟’,其实最初起这样的菜名是为了图吉利,但渐渐地,菜名越来越浮夸,从字面看根本无法看出这道菜是什么做的。”郑勇回忆。
关于90年代曾流行的浮夸菜名,当时有一部出名的小品《打工奇遇记》,就是描述这一现象的。例如,“群英荟萃”就是一盘萝卜,“宫廷玉液酒”就是二锅头兑白开水。
大概是因为通讯方式更发达,联系越来越方便,人际交往越来越广泛,所以新人结婚宴请的人也越来越多。如果是80年代、90年代,同学、老友如果不在一个城市,互相联系并不方便,时间一长,可能就失去联系了,可到了21世纪,手机、网络兴起,哪怕在地球的两端,要联系也是分分钟的事。
这个时期的婚宴大多讲排场,动不动就办好几十桌。不但要请亲戚朋友,还请同学同事,熟悉的、不熟悉的都请;婚宴的桌数似乎成了新人社会地位的象征。
小宝30岁,从事文化创意行业,由于她的朋友大多也是做这行,所以朋友们的婚宴总是想方设得别出心裁。前段时间,小宝也成为了幸福的新娘,她下定决心,婚宴一定不能办得太普通。
婚宴前一周,小宝就向好友发出了邀请,请大家去参加她的婚礼派对。原来,这场派对不同于设在中午的普通婚宴,而是安排在了晚上举行。客人只有几十人,所有客人被要求穿正装出席。婚礼当天的晚宴上,新娘小宝也没有穿隆重的婚纱,而是简洁的晚礼服。客人们吃的是自助餐,比起传统的婚宴来,客人之间、与新郎新娘之间的交流多了。
80年代去吃席,农村流行送白糖、红糖、腊肉,城市流行送脸盆、被子等生活用品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,郭先生目睹了份子钱从90年代的几十元涨到100多元,逐渐到200元甚至更高。“办婚宴早已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,现在几乎所有年轻人结婚都要办。今天你结婚,明天我结婚,份子钱你来我往,算来算去。不晓得怎么回事,生活是比以前好了,却总觉得少了点人情味……”
体味麻辣人生,探察城事冷暖。腾讯大渝网《麻辣探》是一档关注民生,聚焦重庆的深度报道栏目。现面向网友征集重庆本土城事线索:你关注什么,你不知道什么,你想让我们去为你“打探”什么?2个途径,与你沟通。线索一经采用,将有重酬。
推荐:
网友评论 ()条 查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