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新郎”骑着一匹黑棕色大马,走在队伍的最前面,身后的人举着迎亲和“囍”字样的牌子。八名轿夫抬着红色的花轿,前面四人,后面四人,新娘稳坐轿中,花容若隐若现,媒婆在花轿边上,边走边跳,神色颇具喜感。
在花轿的后面,一群打莲湘和荡花船的演员们欢快起舞,26位舞龙者挥舞两条18.75米的大龙;孙悟空、猪八戒、张果老、济公等众仙家踩着高跷,摇摆走来,在队伍中格外显眼……这便是一支迎亲的队伍。问起为何迎亲队伍的构成如此丰富,在盐城地区扮演多年媒婆的唐小芹告诉盐城晚报记者,请这么多人来扮演各神仙,是为迎亲队伍开道,“安大道,仙家们踩着高跷,引人注意,就是告诉上的行人,新郎官和新娘子来了,请大家往边站一站。”
迎亲的队伍到达目的地后,新郎的父母和新娘的父母登上高堂,稳坐中央,等待新人。在拜见双方高堂之前,新郎官用红色绸缎牵着身着凤冠霞帔的新娘,前方道上,等待他们的是,一张芦柴席、一张凳子、一个马鞍和一个火盆。
两位新人在媒婆的陪同下,走过芦柴席,这寓意他们将永远走财。新娘跨过板凳,这有早生贵子之意,“凳子的‘凳’音,在盐城的方言中有表示定下来的意思,跨凳子就是想早点把孩子定下来。”唐小芹解释。跨过凳子,新娘还要跨马鞍,这里取“平平安安”之意。最后一步就是跨火盆了,象征他们往后的日子红红火火。
“这里每一步的动作,都有吉祥的意思,这也是民俗婚礼中最好玩的地方,最能体现出地方文化的东西,也能活跃气氛。”唐小芹说。
到达舞台的两位新人要开始婚礼中最隆重、最神圣的三拜九叩大礼,每一拜都是三鞠躬。“一拜天地……二拜高堂……夫妻对拜……”随着现场主持人的指挥,两位新人完成大礼。
接下来,就是比较轻松欢快的掀盖头环节。“新郎用秤杆掀起红盖头,希望他们能‘称心如意’的生活。”唐小芹向盐城晚报记者介绍。挑盖头的环节引起了在场观众的兴趣,媒婆表示谁给的元宝大,秤杆给谁挑,这样一来一去逗新郎官的过程中,围观群众哄堂大笑。
最后,两位新人向双方的高堂一一敬茶,整个民俗婚礼的礼仪基本完成,两家结成之好,在舞台中央围成圈跳跃,表达喜悦之情。
传统的民俗婚礼中为何要有媒婆这一角色?唐小芹作了解答:“古时候,男女之间,授受不亲,在结婚之前是不可见面的,所以在新婚之时,必须要有媒人在场,直到新人步入洞房。”
“中式婚礼中,媒婆是一个彩旦一样的角色,很俏皮,为整场婚礼送去欢笑,”唐小芹说,她在盐城中式婚礼上扮演媒婆有很多年头,“中式的民俗婚礼特别热闹、特别漂亮,但大多还是在酒店里办,像这样在乡间地头隆重迎娶的,比较少见。”
“一舞,龙的就出来了,人们的也出来了,”指导舞龙工作30年的王德成说,他就是这样理解舞龙这一民俗的内涵的,“喜庆的节日,大家都喜欢龙。”
这次在婚礼上表演舞龙的队员全是业余的,“他们有些种田,有些在外打工,要是有活动,我就会通知他们,组织排练,”王德成告诉盐城晚报记者,1999年澳门回归,他所指导的舞龙队受邀到演出,当时还被称为“江苏第一龙”。
王德成说,他一直喜欢舞龙这一民俗,在这30年里,他向之前的老师傅请教,学习了很多动作和套。“每次表演,我会根据所定的时间,安排动作和套,这次表演5分钟,我用了龙出宫、螺丝跳、大立圆等套,这些全是从前辈那继承而来,我们大纵湖舞龙团队的特色,或者说比别家好的地方,就是我们的动作和套比较多。”
盐都区楼王镇颇具特色的民俗活动是打莲湘,据楼王镇文化站王会介绍,目前打莲湘这一活动已经进课堂、进社区,在当地的普及面非常广。
“这次表演的24个演员,他们是同一个村里的,全是楼王镇潭溪村的农民,”王会说,一个村子能有这样整齐的队伍比较难得,“打莲湘在楼王镇已经是群众文化和草根文化的一部分,上幼儿园的小朋友,老师也会教。”
王会介绍道,过去生活动荡,老百姓没吃没喝,就会出来乞讨,打莲湘就是从那时的乞讨棍演变而来,“讨饭要想办法让人开心,所以乞讨者就用敲打出声音,并配合说唱,夸人家好;后来生活水平有所提高,他们就在上穿上铜钱,打起来的声音更好听;再后来就击打身体的各个部位,能够强身健体。”
目前,打莲湘已不仅仅是一项民俗表演,它走进了老百姓的生活,“因为能强身健体,打莲湘在我们那,成为很多人晨练的项目。”王会补充。
推荐:
网友评论 ()条 查看